审计发现写不清?上级看不懂,业务部门不接受?
如何让审计发现精准、客观、有说服力?让你的审计报告更具影响力!

📌审计发现到底是什么?

审计发现它清楚地描述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为管理层提供改进建议,是审计报告中的核心部分。一个高质量的审计发现应该做到:

客观公正——避免情绪化语言,不带个人主观色彩。
清晰明了——避免专业术语,让非财务/审计人员也能看懂。
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能迅速让管理层抓住关键点。
有理有据——引用政策、法规或内部控制标准来支持发现。

📢 一句话明白: 写审计发现不是为了“找茬”,而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优化管理、降低风险!


📌 审计发现的 5C 原则:确保报告逻辑清晰、说服力强!

一份优秀的审计发现,通常包括“5C”要素👇:

5C 要素 核心内容 示例
1️⃣ Condition(现状) 发生了什么问题? 系统变更未经审批,直接上线。
2️⃣ Criteria(标准) 为什么是个问题?有何依据? 公司政策要求所有系统变更必须审批
3️⃣ Consequence(后果) 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风险? 可能影响系统安全,甚至造成数据泄露。
4️⃣ Cause(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 审批流程不完善,缺少备选审批人。
5️⃣ Corrective Action(整改措施) 需要怎么改进? 建议建立临时审批机制,确保关键变更有人审批。

 


📌 审计发现撰写实战技巧

写审计发现不仅是填充 5C,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客观、精准的语言

错误示例(情绪化表达):

“IT 部门太不负责任,居然没有审批就直接上线!”

正确示例(客观表达):

“本次审计发现,系统变更未经过审批流程,违反了公司变更管理政策。”

📢 去掉情绪化词汇,让内容更专业、更具说服力!


✅ 语言简明,不用“官话”

错误示例(冗长、晦涩):

“在我们进行审计过程中,审计团队发现有部分系统变更操作未能完全符合企业既定的变更审批流程。”
正确示例(简明易懂):

“系统变更未按流程审批。”

📢 越简洁,管理层越容易读懂、采纳建议!


✅ 先写结论,再写过程

错误示例(埋没重点):

“根据公司 IT 变更管理规定,所有系统变更需经过审批。我们检查了 10 个系统变更记录,其中 3 个未能提供审批文件。因此,我们认为该 IT 变更管理流程存在漏洞。”
正确示例(重点前置):

  • “3 个系统变更未审批,违反 IT 变更管理规定,可能带来数据安全风险。”

📢 管理层时间有限,先把最重要的结论放前面!


✅  主动沟通,避免“文不对题”

📢 审计发现不是单向输出,事前沟通很重要!

在写审计发现前,先与业务部门沟通,确认问题是否属实。不要“先入为主”,要倾听业务部门的解释,确保审计发现准确无误。内审不是“警察”,而是“合作伙伴”,与管理层建立良好互动,才能推动整改!


📌 风险评级:让管理层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在审计报告中,问题通常会被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以便管理层优先处理高风险问题👇:

风险等级 描述 示例
🔴高风险 可能导致重大财务损失或法律责任 核心财务系统账户存在未授权访问,可能导致财务数据篡改。
🟡中风险 影响业务效率或合规性 部分 IT 变更未审批,但尚未发生重大事故。
🟢低风险 影响有限,可控 部分财务凭证存档不规范,但不影响财务数据完整性。

📢 建议在审计发现中加入风险评级,让管理层一眼看清问题的优先级!


🎯 审计发现的核心目标不是“挑刺”,而是帮助企业提升管理和风控能力! 合理运用风险评级,帮助管理层快速决策,推动整改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