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内部审计的工作就是发现问题、报告问题、推动整改。但现在,企业对内审的期望已经不止于此——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监督者,而是能够提供战略建议的智囊

 

最近,IIA的访谈中,两位业内大咖 Mike Levy 和 Mike Jacka 深度探讨了内审如何从“保障提供者”(Assurance Provider)进化为“战略顾问”(Strategic Advisor)。简单来说,审计不能只是“事后裁判”,而应该更早地参与业务,帮助企业少踩坑、多优化、降风险、增价值

 

那么,如何在不牺牲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让审计真正融入企业战略,成为业务高价值的参与者?

🔹 误区:内审的价值=发现问题的数量?

在很多企业里,内审团队的KPI是一年做了多少次审计?发现了多少个问题?整改率是多少?

看似有理,但如果把“发现问题”当成衡量内审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就和医生只关注诊断病人,而不关心如何让病人更健康一样荒谬。

真正有影响力的内审,不是等着业务出问题再去检查,而是在问题发生前就能提供建议,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 试问:如何衡量内审的真实价值?

  • 业务高管是否愿意在做决策前主动找内审咨询?

  • 通过审计建议,企业是否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效率?

  • 在AI、信息安全等高风险领域,内审是否提前介入,而不是等出事了才介入?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KPI还是在围绕“发现问题”打转,而没有真正衡量内审对业务的贡献,那可能是时候调整思路了。


🔹 内审如何融入企业决策?

要想成为企业的“智囊”,内审团队需要从三方面突破:

1️⃣ 早介入:别等“验收”了,审计要当“设计师”

很多风险在业务流程设计阶段就埋下了雷,如果内审总是等到问题成熟了才去检查,那无异于“亡羊补牢”。

正确的做法是,在业务规划阶段就介入,帮助管理层提前识别关键风险和控制点。


2️⃣ 关系管理:让内审成为“业务伙伴”,而不是“审计对象”

有些内审团队对“独立性”理解过头,觉得不能和业务走太近,否则会影响客观性。但实际上,真正的独立性不是“疏远业务”,而是让业务认可你的专业价值。

🔹 错误思维: “我们不能太接近业务,否则影响独立性。”
正确思维: “我们不参与具体执行,但可以提供专业建议。”

优秀的内审团队往往能与业务部门建立信任关系。当管理层在做重大决策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内审咨询,这才是影响力的真正体现。


3️⃣ KPI调整:用数据证明内审的价值

企业认可内审的价值,靠的不是PPT,而是真正的数据和案例。传统的KPI考核,比如“发现问题的数量”,已经无法衡量内审的真实贡献。

新的考核方式应该包括:
业务咨询参与度 —— 一年有多少次管理层主动找内审咨询?
流程优化贡献度 —— 内审建议减少了多少冗余流程?
风险前置管理 —— 内审提前介入多少高风险项目?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内审团队,不是等企业出问题再去当“医生”,而是帮助企业做“健康管理”,让问题根本不会发生。


🔹未来的内审,不只是“裁判”,而是“军师”

企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单靠传统的“监督+检查”模式已经无法支撑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审计要进化,必须从“被动监督”转向“主动赋能”。

新一代的内审,不是发现问题的“医生”,而是帮助企业健康成长的“营养师”!
未来的内审,不是看你发现了多少问题,而是看你帮助企业少犯了多少错,提升了多少效率!

如果你的内审团队还在做“检查-报告-整改”这三件事,那是时候思考:如何在保障企业稳健运营的同时,真正成为业务不可或缺的战略顾问?